欢迎访问武邑宏达学校!今天是:
正在加载数据... | 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
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>校园新闻>校内新闻

校内新闻

劳动课里的成长课:在玉米地里读懂"光荣"二字

发布时间:2025年09月16日 点击数: 字号:

九月的风掠过校园,教学楼后的玉米地又迎来了高二年级的劳动课。这一次,我们不再是旁观者,而是握着玉米秆的劳动者。当指尖触到苞叶的纹路,当汗水浸透后背的校服,那些关于"劳动"的抽象概念,终于在弯腰的瞬间,变得具体而深刻。

 

劳动是知识的源泉

 

敬立江老师站在田垄边,没有急着让大家动手。"先认认这位'老熟人'。"他举着玉米棒,从外形特点讲到生长价值,从药用价值说到营养价值。这些曾在课本上略过的知识点,此刻与眼前的玉米叶、泥土香交织在一起,突然有了具体画面。原来劳动从不是蛮干。当我们知道玉米要在哪个时期采摘才最甜,怎样才能快速采摘。劳动是知识的源泉,让我们在付出劳动前先理解土地的语言,在行动时多一分敬畏与智慧。

 

协作是劳动的诗行

 

"一组负责采摘,二组装袋,三组运输!按宿舍分工"随着指令响起,玉米地里没有慌乱的脚步,只有默契的接力。有人踮脚够高处的玉米,有人在垄间快速分拣,有人扛着麻袋往返田埂——没有谁刻意强调"分工",却自然形成了最有效的协作网。劳动教会我们的,是比"完成任务"更重要的东西。当你帮同伴扶住摇晃的秸秆,当他顺手拍掉你裤腿的泥土,那些藏在汗水里的疲惫,早就在相视一笑中消散了。原来"团结"不是口号,是"我需要你"的自然流露,是"我们一起"的本能选择。劳动中的协作,是最朴素的温暖,也是最生动的成长课。收玉米实践活动

 

汗水是成长的勋章

 

下课铃声起,整片玉米地空了,装满玉米的麻袋装满了小车。大家站在田埂上,看着彼此晒红的脸、沾着须的指尖,忽然读懂了"劳动最光荣"的分量。

它不是抽象的口号,是腰酸背痛却依然想再摘一个的坚持,是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被送进食堂时的满足,是突然明白"粒粒皆辛苦"后的珍惜。劳动让我们懂得:所有值得拥有的东西,都需要双手去创造;所有看似平凡的付出,都会在时光里沉淀成珍贵的能力。

下课时,路过食堂窗口,飘来玉米的甜香。有人说:"明天早餐有煮玉米!"那一刻,大家忽然懂了劳动最美好的模样——它不仅创造价值,更连接着人与人的温暖,让每一份付出都有回应,让每一次流汗都值得骄傲。

劳动从不是任务,是成长的必修课。它在大家的掌心刻下茧,却在心里种下光;它让大家懂得"光荣"二字的分量,不在别处,而在自己双手创造的、值得珍惜的每一寸时光里。

愿所有少年都能记住:劳动时流的汗,会变成未来的底气;劳动中学会的爱,会照亮人生的四季。这,就是"劳动最光荣"最深刻的答案。


分享到: